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疾病用药

医院技术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医生让他

七旬老人因病无法进食,医生让他有了“第二张嘴”

民以食为天,“吃”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病人群,都必须获取足够营养以满足机体需要,然而,在多种疾病状态下,有些人失去了经口进食能力,导致营养不良,严重时出现全身衰竭。

 2月22日上午,我院内镜中心李少勇主任成功为患者做了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此技术创伤小,可以解决吞咽困难,咽喉麻痹的病者(如脑卒中导致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鼻咽癌引起的吞咽困难等)进食问题,显著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患者为78岁高龄男性袁某,两年前,突然出现咽喉部麻痹,无法吞咽进行正常饮食,长期放置鼻胃管,反复误吸、食管返流引起肺部感染,长期进食流质饮食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影响了生活质量。由于患者来院就诊时已处于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状态,体质极差,无法自主进食,无法经受传统的开腹造瘘手术。为了尽快解决患者进食困难问题,经与患者家属商议后,我院内镜中心李少勇主任准备为患者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解决袁某的进食问题。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通俗地说,就是在胃镜的辅助下,把一根管子从胃腔内拖出腹壁,将胃腔与外界相通,这种管腔比鼻饲管粗,不容易堵管,可以往管内注入软食,如蛋羹、肉末、鱼肉等,丰富了患者饮食的多样性,加强了患者的营养。

当天,在消化内科医生及内镜中心护士的通力合作下,手术圆满完成。

这是我院内镜中心开展的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为食道完全梗阻及咽下困难患者解除因不能进食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我院消化内科所具备的一项成熟的技术。

鼻胃管与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对比

鼻胃管:肠内营养最常用的方法是放置鼻胃管,该法尽管有效,但在临床应用时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及并发症。因为这些营养管的管径较粗,且由较硬的橡胶或塑料制成,因而给病人带来许多不适,经常堵塞管腔而迫使不停地换管,且管子会经常移位。管壁长期刺激食管粘膜而易发生食管炎,而且由于营养管破坏了正常的贲门功能,经常发生胃食管返流。频繁的返流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鼻胃管的长期使用也容易导致腮腺炎和鼻软骨的破坏。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自年开始在临床使用,为建立长期的肠内营养通道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非手术途径,目前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每年美国有大约20万例病人施行该项技术。Pon-sky和Gauderer首次利用拖出法技术,虽然在此基础上有不少改进的技术,但拖出法仍是最常用的方法。

那么,哪些人适合行胃造瘘术(PEG)呢?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吞咽困难患者,如脑卒中、脑外伤、骨科创伤截瘫者、植物人;

2、头颈部肿瘤放疗或大手术前后患者;

3、呼吸功能障碍作气管切开患者;

4、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或肿瘤所致食管梗阻患者;

5、腹部手术后胃瘫、胃排空障碍患者;

6、严重的胆外瘘,需将胆汁引回胃肠道以助消化患者。

7、全身性疾病所致不能吞咽。

8、精神因素拒绝进食。

PEG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李少勇主任温馨提醒,PEG术后患者需要保持造瘘管固定松紧适宜,避免固定过紧过松,每次换药时可旋转造瘘管,防止粘连;同时,注意每天保持腹部伤口的清洁干燥,如患者休息、活动、沐浴时,应将造瘘管固定在胸壁上,避免晃动,避免牵拉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此外,要防止感染,常规术后一周每天用碘伏消毒造瘘口皮肤,更换纱布,一周后根据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可3—4天更换一次。

消化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为您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的宗旨是:

始于患者需求

忠于患者满意

咨询(医生办)(护士站)

(内镜中心)

天气寒冷,注意保暖!

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

供稿:消化内科贾诗怡

编辑:胡钰付春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mbc.com/jbzl/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