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近2月来一直反复中上腹痛,到医院行腹部CT检查,检查结果出来让张先生吓了一跳,胰腺内居然长了一串“葡萄”,这到底是个什么疾病,需要怎么治疗,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串“葡萄”的故事。
其实,张先生患的这个疾病,叫做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也是最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肿瘤可以分泌过多的黏液,造成胰液流出受阻,引起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进行性扩张或囊变。IPMN好发于老年人,最多见于60~70岁,男女之比约2:1,多发于胰头或钩突部。根据肿瘤累及部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胰管扩张的程度和产生黏液的量。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等,病程长者可表现为脂肪泻、糖尿病和体重下降等。
目前IPMN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和MRI(包括MRCP)表现为胰管中度至明显扩张。ERCP可见十二指肠乳头呈“鱼嘴状张开”,果冻样黏液从乳头开口或囊腔与肠壁之间的瘘口流出可基本诊断。部分可见胰管内形成乳头样结节,提示浸润性IPMN可能。张先生得的就是分支胰管型的IPMN,CT和MRI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
主胰管型及混合型IPMN因具有较高的恶变概率,均建议手术治疗。那么像张先生这样的情况,需不需要手术呢?对于分支胰管型IPMN,由于不侵犯主胰管且恶变倾向相对较低,因此,最大径3cm者可随访观察。但具有以下恶变高危因素时,需积极手术处理:(1)主胰管直径10mm(葡萄架变粗了);(2)囊肿内有强化的实性成份≥5mm(葡萄籽变大了);(3)梗阻性黄疸(小便颜色深、眼白发黄)。张先生因为MRI检查显示主胰管直径10mm,肿瘤恶变可能大,因此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非浸润性IPMN术后5年生存率为77%~%,明显优于胰腺癌的预后,因此对于一些高危的患者,应积极手术切除,谨防葡萄“变质”。
作者简介
汤靓,医院普外四科(胰胆外科)主治医师,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系,年获外科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2分,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区域诊疗协作青年学组委员,《BiomedicalResearch》杂志评审。长期从事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对胰腺、胆道、肝脏、脾脏、后腹膜良恶性肿瘤、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汤靓编辑:杨光
校对:陈丹磊审核:邵成浩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