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该怎样治疗?是一切了之还是保胆取石?这是广大结石病患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实际上,实施切胆手术一百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就此争论不休。“切胆派”观点认为,患胆结石就一律应该将胆囊切除;而最近越来越发展壮大的“保胆派”,则认为应该在取出结石的基础上尽量保全胆囊。这两种截然不同且难以调和的观念之间的激烈交锋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真正称得上是医学界的“世纪之争”。
近年来随着微创保胆取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保胆观念的普及,主张切胆的观点也随之加大了反击的力度。“胆囊是胆结石生成的温床、胆囊无用、切除胆囊对健康无害”等观点也随着切胆派的宣传而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让这一已经持续了上百年的争论,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医院专家赵平表示,早在多年之前,欧洲医学对胆结石的治疗往往是采用一种叫做“胆囊造瘘取石术”的手术。在胆囊上切开创口之后,从创口将结石取出,然后再将胆囊进行缝合。但让人沮丧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很大比例的患者都会在较短时间内再度出现胆结石,存在着结石复发率居高不下的难题。
在19世纪末,德国医学界基于当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胆囊是结石的温床”的观点,认为“只能行胆囊切除”,通过切除胆囊来避免胆囊里面出现结石。在此后的多年以来,只要患了胆结石,无论结石大小、胆囊功能是否完好、患者是否有保胆需求,都一律将胆囊切除,成为了切胆派奉行的所谓“真理”。
为什么能保胆胆囊无辜结石复发不赖胆囊随着当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旧式胆囊造瘘取石术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术后结石复发率高的问题,其原因不在于胆囊本身,而在于手术本身存在的技术性缺陷。这种手术医生无法清楚看到胆囊及胆管内的真实情况,因此很容易在取石过程中出现遗漏。医院结石科主任、华南保胆取石首席专家赵平指出:取出结石,保住胆囊就并非不可实现,而近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内镜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多种内镜的联合使用,在保胆取石的手术过程中清晰观察患者腹腔、胆囊、胆管内的情况,为彻底清除胆囊内的结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争议2为什么能切胆?切胆囊对患者没影响在传统观念当中,胆囊除了能贮存胆汁、浓缩胆汁之外,胆囊并无其他大用。因此在胆囊切除术的拥护者看来,即便胆囊切除之后,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影响。而胆囊原本所承担的胆汁贮存与浓缩功能,也会因为人体自身的恢复能力,而逐渐转由包括胆管、肠道等其他器官来承担。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医学观念的不断进步,胆囊切除后患者的生活是否会因此而受到伤害,是否会对胆总管、肝内胆管造成不良影响,是否会导致肠道恶性癌变的可能,这些都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医学界人士的 医院结石科主任赵平认为,切除胆囊之后,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绝非胆汁失去“蓄水池”那么简单。现代研究发现,胆囊具有极为复杂和重要的功能,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消化和免疫器官,胆囊切除手术的种种问题,引起我国医学界对胆囊功能的高度重视。
1消化不良切除胆囊后,无论我们是否进食和需要消化,胆汁从肝脏分泌出来24小时直接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当中,造成我们真正需要胆汁发挥作用时,胆汁储量不足,身体出现耐受消化不良,造成长期腹胀腹泻的问题。
2对结肠癌发病率的影响本世纪初,欧洲医学界曾对胆囊切除的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竟然显示,胆囊切除的患者,结肠癌的发病率较没有切除胆囊的人群高出45倍。
3切了胆结石长进肝里切胆治疗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切除胆囊之后就可以避免出现胆结石,但赵平主任表示,在胆囊被切除后,胆道里边的胆汁失去了胆囊的缓冲保护,就会形成涡流造成胆汁在胆管内出现沉淀淤积,并最终形成胆总管结石的高发。调查显示,切除了胆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人数高于未切除胆囊的患者4倍以上。
保胆or切胆患者健康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哪种技术能在治好胆结石的基础上,让患者术后的生活更健康、更安逸,生活质量不受影响,这才是衡量这二者究竟孰优孰劣的唯一标准。
随着内窥镜、腹腔镜、胆道镜的临床运用,保胆取石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并在国外受到广泛娑堣瀺鑲濊剰鑲跨槫鐨勫井鍒涙不鐤?鑲夌墰浼犳煋鎬ц兏鑶滆偤鐐庣殑璇婃柇娌荤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