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疾病用药

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多数是在偶然的B超体检才发现的,据报道事业单位组织的查体中约有3%的人检查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是4%-10%,在胆囊切除的标本中是2%-12%。胆囊息肉本身代表了胆囊壁异常的一组病变,可以分为非瘤性和瘤性。胆囊息肉是常见病,既不能过于担心,也不能大意。

现在大家健康意识增强了,单位或个人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多发的,感觉长了好多个息肉一定不好,难免会有些害怕紧张。息肉本身不痛不痒,人们之所以对息肉有“偏见”主要是担心息肉恶变。的确,一部分胆囊癌起源于胆囊息肉恶变。在腹部肿瘤中,胆囊癌是癌中之王,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随着超声体检的普及,有很多早期胆囊癌是在胆囊息肉手术切除时偶然发现的,也就是说早期的胆囊癌有时候和胆囊息肉容易混淆。但其实,超声报告上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变,与真正会发生恶变的息肉还是有差别的。

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变是个笼统称谓,一般来说超声报告描述的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所谓“息肉样”,就是说像息肉,而不一定是息肉。这是在影像学检查下的称呼,具体胆囊息肉是好是坏,病理检查是金标准,但通过影像学特点可以大致判断良恶性。

临床上最为多见的是单纯性息肉和非胆固醇良性息肉,只有极少部分人发现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

1.胆固醇性息肉:超声发现的胆囊息肉一半以上都是这种类型,准确来说这种不是真正的息肉,有人认为是胆固醇结晶在胆囊粘膜表面形成或导致粘膜隆起,因此又称为假性息肉。目前理论上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

胆固醇性息肉有如下特点:多发、易脱落,多在1cm以内,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多位于胆囊体部。胆固醇息肉和饮食有关,高胆固醇饮食或有脂肪肝的病人容易得胆固醇息肉。此类息肉无须特别处理,建议: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低胆固醇饮食,可试用药物。对于1厘米以下的胆固醇息肉可以每6个月到一年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数量的变化即可。

2.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又称为真性息肉,包括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等。炎性息肉是长期胆囊结石刺激合并慢性胆囊炎形成的。胆囊腺瘤就是一种良性肿瘤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有癌变危险。

3.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有少部分病人在超声上诊断腺瘤性胆囊息肉,结果术后病理是腺癌,其实这种类型严格意义来讲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胆囊息肉的范畴了。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有时仅靠B超难以鉴别,必要时要做薄层增强CT或MRI增强扫描。癌性息肉的超声有如下特点:约80%以上大于1cm且单发;约70%位于胆囊颈部;约有一半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此种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可伴有腹痛,不适或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少数可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出现胆绞痛,在合并结石时可有胆绞痛发作及急、慢性炎症发作的表现。

诊断疾病的金标准是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在超声检查下不能直接确定息肉的性质,只能根据经验推测,因此超声下报告的“胆囊息肉”通常是个笼统称谓,准确的性质只能是病理诊断,但超声一般会描述性质,是多发的还是单发的,大小等。

胆囊息肉要不要手术治疗有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癌变或癌的漏诊,这主要是指后两种息肉类型。另一方面是针对症状,若不舒服症状用药不缓解,继发慢性胆囊炎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且可以除外胃病等其他因素引起可以考虑胆囊切除。对于多发胆固醇息肉,有些药物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于有些小于5mm以下胆固醇结晶或预防新发可能有一些效果。药物对于真性息肉无效。

多数情况下,B超检查能够早期判断胆囊里的东西是结石还是息肉,对于数量、形态、大小的敏感度甚至高于CT和核磁。但要进一步明确息肉的类型和性质,特别是上边提到的后两种类型,可能就需要薄层增强CT或MRI增强扫描帮助诊断。有时靠这些检查也不能%确定,需要医生综合患者情况判断。有时息肉性质不能确定,甚至需要3个月复查一次B超,密切观察。

临床大夫对息肉的诊治很大程度上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如果胆囊息肉患者具有危险因素(如伴随结石、迅速增大、单发、有症状、先天胆管异常,以及女性、60岁以上的患者),应该适当考虑尽早手术切除胆囊。当然,得了胆囊息肉也不用紧张,医生会根据情况给出最适合的诊疗方案。

长按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mbc.com/jbbx/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