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疾病用药

肝癌微波消融治疗ldquo特殊部

超声引导的热消融以其独特优势在肝癌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使病灶得到彻底凝固,一般要求灭活范围至少为病灶边缘外0.5cm,因而,对紧邻大血管或肝周器官的肝癌行热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存一定的争议。

为了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作者崔贤等对病灶直径≤3cm的30例患者(39例)病灶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其中6个紧邻胆囊,4个紧领门静脉分支,7个紧邻第二肝门,2个紧邻心包,10个紧邻膈肌靠近胸腔,6个紧邻肾脏,4个紧邻肠道。通过超声监测,确定微波消融针刺入准确位置后,开始微波能量的输入。治疗过程中可随时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回声强度的改变及消融区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所有患者均在实时超声引导和监测下顺利完成操作。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3~12个月的随访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甲胎蛋白的下降率为90%、治疗后1个月内,30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或增强CT检查(图2),1个紧贴肾脏的病灶(图3),1个紧贴膈肌靠近胸腔的病灶局部复发,再次接受微波消融治疗。其他病灶均未见局部复发。微波消融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为5.1%。

A:治疗前,彩色多普勒示其与门静脉左支紧邻;

B:治疗时,选取微波针尖不刺破血管,且发热中心位于病灶中央的进针路径;

C:治疗后,消融区呈类圆形强回声区。

紧邻胆囊的一病灶治疗前后的超声造影图(GB:胆囊)

A:治疗前,动脉期呈高增强,门静脉早期即呈现低增强;

B:治疗后,该区域各时相未见造影剂填充。

紧邻肾脏的一肝癌病灶微波消融治疗后疤痕旁复发的声像图

A:治疗前,动脉期呈高增强;

B:治疗后,二维超声显示微波治疗后的区域呈不规则高回声区;超声造影显示,其周边动脉期见一高增强区;

C:治疗后门脉期,上述高增强区呈低增强,且与已完全消融的区域相连,为治疗后局部复发。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胆囊旁的肝癌行热消融治疗主要的顾虑是损伤胆囊引起胆瘘。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后并未出现胆瘘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胆囊旁病灶行热消融,确保微波针的发热中心位置恰当,针尖不穿破胆囊壁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另外,在胆囊充盈时进行热消融,胆汁可带走一部分热量,降低消融时胆囊壁的温度,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胆囊的热损伤。

而对于大血管旁的病灶,热消融治疗后是否局部复发较高也尚存异议;有对比研究认为,血管带走热量保护血管壁的同时使得消融不够彻底,显示较高的局部复发;但也有研究认为局部复发无明显异常。本研究中与门静脉的一级或二级分支、心包、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紧邻的病灶治疗后未见局部复发。

目前,多有报道对邻近脏面的肝脏行热消融治疗后发生胃漏、肠漏的病例。因此,大多学者认为,对于这些部位的肝癌,特别是距胃肠道较近时要慎重选择。故消融过程中,控制微波针的发热中心距相邻胃肠道大于1cm,以及实施超声观察消融区与邻近肠道的关系,对于避免胃肠道的损伤相当重要。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对肝脏特殊部位的病灶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时安全、有效、可行的,但客观评价其远期临床疗效尚待大样本病例的临床研究。

此篇文章引自崔贤,李开艳,罗鸿昌等.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4(5)-

更多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mbc.com/jbzl/9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