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我院肿瘤科护士长何娇波成功为一名外周血管条件差、无法在可视情况下进行穿刺的乳腺癌术后患者施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尔PICC(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填补了我市此项护理技术空白,将我市的静脉穿刺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PICC置管术,即护士从患者的肘部的浅表大血管穿刺进针,导管置入深度到达心房上端的上腔静脉。
目前PICC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胃肠外营养以及肿瘤化疗等患者,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留置时间长,保持给药途径通畅,降低了输入药物渗透压及PH值对血管的刺激等优点,极大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认可。
以往临床护士PICC操作多采用肉眼观及触摸的方法进行选择血管、穿刺、置管。但是,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差而不能行PICC置管术,或在反复穿刺后,出现局部组织淤血或肥胖、水肿等原因,护理人员也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盲穿”,不能一针到位甚至穿刺失败,使得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穿刺风险,甚至一部分病人为了穿一根PICC特意赶到杭州、医院,大大增加了病人的不便。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院肿瘤科何娇波护士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经过认真学习彩超图像,医院学习,多次模拟穿刺,勤学苦练。
经过精心准备后,何娇波在超声系统引导下,通过彩超显像精准定位血管穿刺点,采用塞丁格尔技术行PICC置管术,成功实施了我市首例“B超引导下塞丁格尔PICC置管术”
塞丁格尔技术
年,瑞典放射科医生Seldinger创立了一种新的血管穿刺技术,并以其名字命名。这项技术奠定了现代血管穿刺的基础,其特点是经皮穿刺,通过导丝、导管交换将导管引入血管内。
超声引导下塞丁格尔PICC穿刺置管术
由年华盛顿医学中心护理团队率先开展,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后,一次置管成功率由原先的90%提升至99.9%,并发症发病率从4.8%下降到了1.0%。
超声引导下能够直观显示血管位置和解剖结构,较常规PICC具有以下优点:
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血管,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实施穿刺,成功率高、免受二针痛苦,可以避免盲穿失败导管浪费;穿刺针细,病人痛苦明显减轻。
肘以上置管,病人舒适,肢体活动自如,家务劳动不受影响。
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肘以上置管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置完管后可以用超声检查颈静脉,能够现场及时纠正导管颈静脉异位。避免盲穿置管拍胸片后才能发现导管异位到颈静脉,再调整然后再拍片,既浪费钱又多吃放射线的后果。
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市PICC置管技术又上新台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也填补了我市在临床外周静脉穿刺PICC置管技术领域的不足,对我市静脉输液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提高护理技术和服务能力,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我院静疗护理团队将积极推广该项技术,使其更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义乌患者再也不用特意为了穿刺一根PICC跑到杭州、上海啦!
编辑:黄万峰
主编:骆群英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