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静少动。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汗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2.体质肥胖。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直接成果就是身体发福,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岁以上体胖女性,是胆结石最高发人群,此时,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
3.不吃早餐。现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4.多次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滞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大大增加,多产妇女发病率更高。
5.餐后零食。现在我国很多家庭有这样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边看电视。这种餐后坐着吃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当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6.肝硬化者。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六、胆囊切除的危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对人体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良影响:
1、造成人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肝细胞每天分泌约~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因胆囊粘膜有很强的选择性吸收胆汁中的水和电解质功能,胆汁中90%的水分被胆囊吸收后,能使胆汁浓缩约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当进食美味佳肴时,需大量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一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造成身体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切除患者日后大多消瘦、面黄,就是这个原因。
2、引发碱性反流性胃炎:
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可在十二指肠内淤积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曾有人对胆囊切除6个月后的患者进行胃液检查,发现其中胆汁酸含量明显增加,最低增加2倍,最高增加倍,平均增加24倍。胃酸分泌明显下降,胃壁细胞受损,胃镜下呈弥漫性炎性改变。
3、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
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也就是胆总管结石,而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难度远高于胆结石;
4、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可能升高;
5、造成肝损害和结肠损害;
6、导致胆管损伤;
7、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1)肺部感染(2)黄疸(3)胆瘘。
做过胆囊切除的病人,胆总管常常扩张,以部分地代替胆囊的功能。如果胆管代偿功能失调,则在进食脂肪饮食后,也可出现类似胆绞痛等症状,所以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也应该忌脂肪饮食,至少在手术后的1~2年内,应该忌脂肪饮食。
以上所述切除胆囊所造成的这些后果,医生事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在出现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多是用病情复杂、不可抗拒来解释,很难评为医疗事故。
慢性胆囊炎的病人,临床表现不如急性胆囊炎那么典型,模糊不清,常似“胃病”,如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即肚子发胀),嗳气和厌油腻等消化不良表现,若触摸右上腹部(胆囊所在区域)常有触痛感。急性发作时同急性胆囊炎。
相关课程信息请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