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茶技术的学术源流
1.1药茶的起源
药茶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是祖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反复提炼而成的智慧结晶。其独特疗效经受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药茶的药用价值
迄今为止,茶叶被发现具有多种治疗功效,茶又称苦菜,首次出现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对茶的功用就有明确的记载:“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明目,益思,少卧,耐老,轻身。”“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句话讲述了一个典故:神农氏为了帮助人们摆脱疾病的痛苦,亲自体验百草的药性,结果一天之内中毒七十二种,最后毒性发作,晕倒在一棵茶树旁,在意识还算清醒的时候,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把落在地上的茶树叶子放到嘴里,结果没过多久,茶叶就把他身上的毒奇迹般地解掉了。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说明了茶具有解毒的功效。
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茶,久食羽化。”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有“茶治便脓血甚效”的说法。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在《食论》中写下了“苦茶久食益思”,指出饮茶具有醒脑提神的作用。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梁代陶弘景在《杂录》中载有“苦茶能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唐代杰出的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给予茶叶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叶“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此外,历代医家对茶的药用功效都有各自的使用心得和评价,在此不再逐一列举。
1.3药茶的产生
古人在发现茶可药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茶叶的各种优点,创立了种类丰富、疗效明确的药茶。药茶的组成演化成三种形式:①单用茶叶;②茶药并用;③以药代茶。最早记裁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张揖所著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于药茶方剂无疑。盛唐时期,在苏敬等编写的《唐本草》中云:“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载有“代茶新饮方”,此方由生干地黄、麦冬、蔵蕤、枸杞、茯苓、薏苡仁、通草等药物组成,并详细论述了药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右十四味,并拣择,各别捣,以马尾罗筛之,搅令匀调,重筛,务令相入,不令偏,并别取臼中捣……,任随时取足,煎以代茶。”由此开创了药茶制作的先河。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亦能体现出药茶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药王孙思邈曾在食治节中称茶“令人有力,悦志”,并载有“蔷薇根茶”、“单煮茶”等10首药茶方。孟诜的《食疗本草》中也有“枸杞代茶煮汁饮之益阳事”、“桑叶代茶饮之止渴”等记载。
1.4成品药茶的出现
宋代官修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于淳化三年正式发行,其第九十七卷中的药茶诸方一节,收录药茶方剂八首:葱豉茶方,治伤寒头痛壮热;石膏茶方,治伤寒头痛烦热;薄荷茶方,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硫黄茶方,治宿食冷气及止泻痢;槐芽茶方,治肠风;萝藦茶方,治风及气补暖;皂荚芽茶方,治肠风,兼去脏腑风湿;石楠芽茶方,治风补暖。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剂局方》中也有专门章节介绍药茶,名方川芎茶调散位列其中,此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徽宗时期汇编的方书《圣济总录》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验方和名家秘方,其中也有药茶应用的实践总结。
1.5茶疗法的发展
宋代以后。药茶疗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录有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的两首茶方,并详细介绍了两首药茶方剂的组成和功效,如“食治老人热风下血、明目益气、除邪治齿痛、利脏腑顺气,槐茶方,……每日煎如茶法,服之恒益,除风尤佳”;“食治老人风冷痹,筋脉缓急,苍耳茶方。……常服,极至风热明目”。书中还记载了干荔枝茶、柏汤茶、试茶、香茶的制备方法。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较为集中地记载了不同种类药茶的制备,如香茶的制作方法:“白茶(一袋)、龙脑成片者(三钱)、百药煎(半钱)、麝香(二钱),同研细,用香粳米熬成粥,和成剂,印作饼”;玉磨茶的制作方法:“玉磨茶备上等紫笋五十斤,筛筒净,苏门炒米五十斤,筛筒净,一同拌和匀,入玉磨内,磨之成茶……”。书中还特别叙述了各种药茶总的性味和功效:“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元代纱图穆苏撰著的《瑞竹堂经验方》一书中载有治痰喘病的药茶方:“治喘咳,喉中如锯,不能睡卧。好茶末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倾沸汤一小盏,用盏盖定,临卧温服,又米白糖一斤,猪板油四两,雨前茶二两,水四碗,先将茶煎至二碗半,再将板油去膜切碎,连苦茶、米糖同下,熬化听用。白滚汤冲数匙服之,消痰止渴。”除此之外,吴端的《日用本草》和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中都对药茶的主治功效有所提及。
明代《普济方》中专门设立“药茶”一篇,载录了宋代《太平圣惠方》的药茶八首,全面继承了前代宝贵的医学财富。《韩氏医通》中首次记载了具有清热化瘀和益血脉功效的“八仙茶”方。八仙茶由赤小豆、松子仁、炒白盐、泡干姜、浄小茴香、净花椒、净脂麻、胡桃等食材和调味品加细茶配制而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多首药茶方,如龙芽茶、清气化痰茶、祛寒止咳茶、醋面茶、车前子茶、将军茶、僵蚕良姜茶等,其全面地论述了各种药茶的主治和功用。
至清代,茶疗法广受青睐,有关药茶的典籍层出不穷,药茶疗法日渐成熟。陆廷灿的《续茶经》、刘源长的《茶史》二卷、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璐的《本经逢原》、汪昂的《本草备要》、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黄伯雄的《食鉴本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书均有药茶方的记载。这些流传下的经典茶方为研究和整理药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1.6鮮为人知的宫廷茶疗
药茶不仅服用方便而且疗效明确,它具有中药汤剂不具有的诸多优点。正是这些优点使药茶更容易走进王宫贵族的生活。元代时供皇室饮用的药茶品种已经很多,如枸杞茶、炒茶、女须儿、西香茶、川茶、藤茶、夸茶、玉磨茶、金字茶、孩儿茶、紫笋雀舌茶、燕尾茶及温桑茶等。到了清代,药茶疗法在宫廷中广为流行,在《御香缥纱录》中记载了慈禧御用的美容药茶方“慈禧珍珠茶”。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出现多首代茶饮,如八味代茶饮、平肝清热代茶饮、生津代茶饮、滋胃和中代茶饮、清热化湿代茶饮、清热养阴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安神代茶饮、平胃代茶饮、和脾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和清肝聪耳代茶饮等,由此可知药茶已成为清代宫廷医学的组部分。
1.7现代茶疗研究的成果与进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药茶的保健治疔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SEM主管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