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疾病用药

好的中医都在用针灸八会穴做临床

在针灸中的选穴中,八会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八会穴就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能治内脏疾病。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腑会中脘。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因为“六腑皆禀于胃”,中脘穴在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血会膈俞”。膈俞是“血”之会穴,因其靠近横膈膜,能调血理气,治血分诸疾,故名。用针当斜刺15~22mm,宜用灸法。该穴具有理气宽中、和胃、降血压、调节血糖浓度的功效。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胸闷、气喘、咳嗽、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潮热、盗汗等疾。筋会阳陵泉”。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脚气、胆囊胆道疾患、以及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等疾。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25-40mm,亦可用艾灸。太渊穴“脉会太渊”。太渊是“脉”之会穴,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呕血、咽喉肿痛、胸痛、无脉症、腕臂痛等。施针时当避开桡动脉,可直刺5~7.5mm,亦可艾灸。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咳嗽、气喘,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大杼穴的位置及功效“骨会大杼”。大杼穴是“骨”之会穴。主治骨病,故名。施针时以斜刺15~22mm为宜,亦可艾灸。具有疏风清热、强筋壮骨功效。临床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项强喉痛、肩胛骨痛等疾。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曲池、合谷为主。悬钟穴“髓会绝骨”。绝骨又名悬钟,是“髓”之会穴。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具有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功效。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胸腹胀满、足胫挛痛、配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如果您是一名中医或者热爱中医,

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mbc.com/jbzd/1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