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频来源于学习联盟)
肾造瘘管固定原理:向气囊腔注入导管3-5毫升生理盐水,在管子的头端形成一个水囊,卡在肾集合系统内以固定肾造瘘管。
膀胱造瘘管固定原理:向气囊腔注入导管8-10毫升生理盐水,在管子的头端形成一个水囊,卡在穿刺口的位置以固定导管。
无菌清洁、固定通畅、预防并发症(出血、感染、继发结石、人为损伤)。
下面我们根据上述的管道结构原理来讲讲具体如何护理。
首先要保持管道通畅,在各种活动前后都要观察管道是否有反折、扭曲、受压,避免人为踩踏、拉拽导管,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保持管道周围的清洁,带尿管的患者,除了每天用清水清洗尿道口2-3次,还要用0.1%碘伏消毒2次,及时清洗尿管周围的各种血迹及污迹。带肾造瘘管及膀胱造瘘管的患者,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周到门诊进行一次换药,如出现渗血、渗液、红肿疼痛不适时及时回院就诊。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袋的密闭性,避免长时间开放尿袋口,严防感染,避免引流袋拖到或弃置于地面上。
预防逆行感染:带有引流管时,注意引流袋不可高于病人导管口的水平位,以免液体反流引起感染。
定期更换导管及引流袋
尿管:乳胶导尿管遵医嘱按时更换,硅胶导尿管每月更换一次。(门诊可更换尿管)
尿袋:抗反流尿袋每周更换一次,一次性集尿袋每周更换两次(可在当地社区诊所、卫生院更换或者到本院门诊更换)
6.留置管道期间多饮水,建议每天喝水量在-毫升以上,充足的水分可以起到一个生理性的“内冲洗”的作用,可以预防尿路感染及结石。
7.拔管期间严格遵循医嘱。严禁非医务人员自行拔管,防止尿道损伤出血。
8.留置导管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感染(高热、尿色浑浊、脓尿等),继发结石、尿道口漏尿(膀胱痉挛或导管引流不顺畅)、拔管困难、血尿等。
9.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及尿量
尿液出现鲜红色、脓尿等要及时回院就诊,同时要观察尿液量(尿量小于17ml/h或小于ml/天为少尿,尿量小于ml/天为无尿),少尿或、无尿或者出现腰、腹部剧烈胀痛、高热等及时返院就诊。
(正常上班时间:门诊四楼泌尿外科诊室就诊;非正常上班时间:急诊科就诊)
泌尿外科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