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信息中,手术操作编码与疾病分类编码一样,是十分重要的数据项,影响到DRGs的分组。但由于一些医师在填写病案首页时,仅填写外科手术,而内科诊断性和治疗性操作得不到反映,使病案首页信息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编码员未能详细了解病例诊疗情况,甚至未能掌握手术操作原则编错码或漏编码,医院带来经济损失。
本文依据消化内科临床操作规范、ICD-9-CM-3对消化内科临床操作编码进行规范说明,使编码员对消化内科诊断性、治疗性操作技术有进一步的掌握,提高编码的效率及准确性。
01
消化科操作包括诊断性操作和治疗性操作
1、消化内科诊断性操作
包括临床现在使用的各类型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其中超声内镜的介入性诊断主要应用于消化道肿瘤(胰腺肿瘤为主)、肿瘤邻近淋巴结、纵膈肿瘤及淋巴结等的穿刺活组织检查,具体编码归类见表1。
2、消化内科治疗性操作
消化内科治疗性操作主要为内镜下操作,包括:
止血治疗(电凝止血、血管夹止血、氩离子电凝术APC),编码于42.33、44.43、45.43;
例如:内镜食管出血止血术42.
内镜下胃钛夹止血术44.
内镜下结肠止血术45.
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硬化术、套扎术、组织胶治疗),编码于42.33、43.41;
例如:内镜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术42.
内镜食管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42.
内镜下胃静脉曲张硬化术43.
空肠营养管放置术(床旁、内镜下辅助、放射线引导),编码于96.6;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编码于43.11;
经皮内镜下小肠造瘘术(PEJ),编码于46.32;
食管扩张术(使用探条、球囊及支架植入),分别编码于42.92;
空肠支架置入术,编码于46.85,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鼻肠管减压的操作编码于96.08;
内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编码于98.02-05;
消化道病损去除。
消化道病损去除,包括:
息肉治疗(使用普通活检钳、热活检钳、圈套器),编码员在编码此类操作时,注意如果临床表达做内窥镜的目的是进行组织检查时需区分所取活组织是否为正常组织,与诊断性操作编码相区别,编码于42.33、43.41、45.42、48.3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EMR和ESD主要应用于消化道早期黏膜癌的治疗。
EMR的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局部注射高渗钠肾上腺切除术(ERHSE),剥离活检术(stripbiopsy),透明帽置内镜先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内镜下结扎方法黏膜切除术(EMRL)等;
ESD采用各种绝缘电刀在直视下安全高效地整块切除大的肿瘤,目前主要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常用切除器械包括:绝缘端透热刀(IT刀)、针钩刀(hookingknife)、三角顶刀(triangletipknife)、小口径末端圆锥透明帽(ST刀);
编码于43.41、42.33、45.30、45.43。
例如:内镜下胃黏膜下剥离术43.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43.
内镜食管黏膜下剥离术42.
内镜食管黏膜切除术42.
内镜下结肠黏膜下剥离术45.x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45.x
02ERCP相关性治疗性操作
依据临床操作步骤,一般在编码此类操作时注意对51.10-11,52.13同时编码:
内镜下乳头切开术(包括预切开)51.85;
内镜下胆管结石治疗(使用网篮、球囊、碎石网篮、激光或液电碎石)51.88;
胆胰管支架置入(塑料、金属支架)51.87、52.93;
鼻胆(胰)管引流术51.86、51.98;
经胃/十二指肠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52.4;
Oddi括约肌测压51.15。
03
超声内镜相关操作
超声内镜以其能够精准定位的特点应用于消化内科操作中,现在较多采用的超声内镜相关操作为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归类于内窥镜下各部位或组织检查;
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断术(CPN)04.2,
超声内镜引导下粒子种植或药物注射治疗99.25,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胰管引流术52.93。
本文编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李杨,夏志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