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疾病用药

刘博药师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一、概念

肠外营养(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PN)。

二、输入途径

1.2周以内,经周围静脉补给:3%~5%氨基酸和10%葡萄糖或氨基酸、10%~20%脂肪乳剂。全胃肠外营养液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一般应为1:2。

2.长期的肠外营养及高渗性营养液(20%~35%葡萄糖)应采用中心静脉插管,24小时连续滴注。导管置入途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三、并发症及防治

1.技术性并发症:气胸、血胸、水胸、臂丛神经损伤、出血、空气栓塞、导管扭曲或折断等。以空气栓塞最严重,可导致死亡。

2.代谢性并发症

(1)补充不足:包括电解质紊乱、微量元素缺乏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等。预防: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性补充。

(2)糖代谢异常:注意胰岛素用量及速度。

(3)肠外营养本身的并发症:如胆汁淤滞、胆泥及胆石形成、肝酶谱升高和肠屏障功能减退及继发性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和肠源性感染。预防:适当补充谷氨酰胺类肠粘膜保护剂和及早改用肠内营养。

3.感染性并发症:导管性脓毒症

(1)原因:插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插管后局部伤口处理欠妥和营养液在配置过程中受到污染所致。

(2)临床表现:突发寒战、高热,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3)预防:导管置入和营养液配置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加强导管的护理。

4.怀疑有此并发症后,立即更换输液器和营养液,并分别抽血和取营养液作细菌培养。数小时后仍有发热,应拔去导管,改用经周围静脉输注和经胃肠道补给。(如果24小时后发热仍不退,应采取用抗生素)。

肠内营养

一、概念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二、适应证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三、输入途径

1.除少数整蛋白类制剂可口服外,大多数需经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或空肠造瘘管输入。

2.输注宜应用输液泵控制,匀速、缓慢以免发生腹胀、腹泻等合并症。

3.所用制剂有整蛋白类(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者)和以蛋白水解产物为主的制剂(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者)

四、并发症及防治

1.误吸:较严重。由于患者年老体弱,昏迷或存在胃潴留,当通过鼻胃管输入营养液时,可因呃逆后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

2.腹胀、腹泻:输注太快是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故应强调缓慢输入。与溶液浓度及渗透压也有关。因渗透压过高所致的症状,可给予阿片酊等药物以减慢肠蠕动。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现在在临床上正被各科室广泛应用,便于直观的和大家进行交流,分享一个美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治疗白癜风出名医院
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mbc.com/jbyy/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