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潘仁龙教授为一位6岁颅内蛛网膜囊肿伴脑积水小女孩小怡(化名)成功实施了脑室镜蛛网膜囊肿造瘘术,术后,小怡脑囊肿及脑积水明显缩小,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据潘仁龙教授介绍:脑室镜技术(神经内窥镜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理想手术方式,其能够在微创的情况下完成开颅手术几乎所有的操作,又可以免除带管的风险。但该手术对器械和操作的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和手术配合,手术难度较大,医院无法开展。医院成功开展该技术,医院无论是在专家实力,还是硬件实力上的再一次自我突破。
术后,惊喜的发现小怡不但病好了,体重也增加了
病史回顾
患者小怡,女,6岁,浙江天台人。小怡于半个月前无诱因下口吐大量白沫,而后出现右侧脸部及右侧上下肢抽搐,继而全身抽搐,呼之不应,约10分钟后恢复意识,且在一小时内抽搐两次,无头晕、呕吐等症状。医院查头颅CT示:脑积水,第三脑室扩大,三脑室巨大蛛网膜囊肿,予吸氧、心电监护、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等相关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9月5日从浙江奔赴上海,前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蛛网膜囊肿、脑积水”收治入院。
家属补充:小怡发育不太好,比一般同龄人瘦小,且乳房有增大,夜尿多。
诊疗经过
入院后,神经外科潘仁龙教授安排小怡完善相关检查。头颅MRI示:中-重度幕上脑积水,中脑导水管良性狭窄,双侧额叶腔隙;24小时动态脑电图示:儿童异常视频脑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其他各项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1.第三脑室蛛网膜囊肿,2.先天性脑积水,3.继发性癫痫。
术前MRI资料:红圈内为蛛网膜囊肿,周围黑色阴影为脑积水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潘仁龙教授组织陈广宁主任医师、何天波副主任医师等进行了全科联合专家会诊,经过评估讨论,认为小怡脑室内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具有手术指征,建议为小怡施行“脑室镜蛛网膜囊肿造瘘术”治疗,由潘仁龙教授主刀,陈广宁主任医师协同完成。会后,潘教授告知家属手术方案及手术风险,家属表示同意。
手术治疗
潘仁龙教授术前准备中
9月17日上午8点,在全麻下,潘仁龙教授为小怡实施了“脑室镜蛛网膜囊肿造瘘术”。取特定穿刺点开颅插入脑室镜,成功进入侧脑室右侧额角,见蛛网膜囊肿在室间孔处已完全撑开室间孔,电烧造瘘蛛网膜,剪刀剪开特定大小瘘孔,脑室镜经瘘孔进入蛛网膜囊肿,在脑干前方,三脑室底部电烧造瘘,生理盐水冲洗通畅,手术半个小时完满结束,小怡安返ICU进行术后监护。
脑室镜下电灼囊肿壁
术后随访
术后,小怡各症状明显好转,恢复良好。复查头颅CT,脑囊肿及脑积水明显缩小。据潘教授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怡会慢慢恢复正常。目前,小怡已经出院。
潘仁龙教授指出,手术目的是消除囊液,降低囊内压,解除其对脑组织的压迫,建立有效的脑脊液循环通路。传统手术方法为常规开颅切除部分或全部囊液,使囊腔与脑池或蛛网膜下腔相通,或行囊腔--脑室,囊腔--腹腔分流术。开颅切除有较高脑出血的风险,而分流术解决不了脑囊肿问题,且患者年幼随着年龄增长需要经常调整或更换分流管。脑室镜(神经内镜)技术具有微创、止血彻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小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脑囊肿的首选方法之一。
结语
虽然该手术方式的技术难度及设施要求极高,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潘仁龙教授及其医护团队直面迎接这次挑战,成功开展脑室镜手术,在严格遵照手术规范的基础上,迎难求新、不固步自封,实现了自我的突破。手术的成功,同时也反映了蓝十字脑科在采用新技术方面达到了标准层次,从神经导航技术、神经介入(DSA)技术到脑室镜技术,医院一直在突破,竭力为患者提供更强而有劲的生命医疗救治与保障!
北京市白癜风北京权威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