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吞咽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若口腔、咽、食管等吞咽器官发生了病变时,患者的饮食出现障碍或者不变引起的症状叫吞咽障碍。
01吞咽功能评估01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SST)被检查这原则上应采取坐姿,卧床是采取放松体位
检查者将手指放在患者的喉结和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喉结和舌骨随着吞咽动作,越过手指,向前上方移动再复位,确认这种上下运动,下降时刻即为吞咽完成时刻。观察30s内患者吞咽的次数和动度。
02
饮水试验(洼田饮水试验)先上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
03
摄食-吞咽过程的评估观察患者摄食吞咽食物的状况。开始时使用糊状食物,再逐步增至半茶匙(约5ml)、一茶匙(10ml),最后至一匙半(15ml),进食液体顺序为从使用匙、杯到使用吸管。整个评估过程约20~30分钟。从下列方面评估:
1、食肉对食物认知障碍:给患者看食物,观察其有无反应。
2、是否入口障碍
三叉神经受损——患者舌骨肌、二腹肌失去支配引起张口苦难,食物不能进入口中;
面神经受损————口轮匝肌失去支配,不能闭合唇部,食物往口腔外流;
腭咽功能不全或无力——鼻腔反流。
3、进食所需时间及吞咽时间:正常的吞咽把食物或液体从口腔送到胃中仅需要2~3s,吞咽困难时吞咽时间延长。
4、送进咽部障碍:表现为流涎、食物在患侧面颊堆积或嵌塞于硬腭、舌搅拌运动减弱至食物运动至咽部困难或不能。
5、经咽部至食管障碍:主要表现为哽咽和呛咳,尤其是试图吞咽时尤其明显。
6、与吞咽有关的其他功能
(1)进食姿势
患者不能坐直时,常躯干前屈,不得不向后伸颈,颈部肌肉被牵拉,舌头与吞咽的运动就更为困难。偏瘫患者躯干和头屈曲向偏瘫侧,难以将食物至于口腔中,在口腔内控制食物更几乎不可能。
为防止误吸症状减轻或消失,要做到:
体力较佳者,应尽量采取自然坐位姿势
体力较弱者,可采取卧位,头部确保维持在30度以上。
(2)呼吸状况
呼吸和吞咽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功能。正常吞咽需要暂停呼吸一段时间(会厌关闭呼吸道0.3~0.5s),让食物通过咽部;咀嚼时,用鼻子呼吸。如果进食时呼吸急促或咀嚼时用口呼吸就容易导致误吸。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用口呼吸还是用鼻子呼吸、咀嚼和吞咽时呼吸。
通过以上各种检查,可对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等级”进行评定:
7、实验室评估
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吞咽功能障碍检查的“理想方法”和诊断金指标
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
电视内镜吞咽功能检查
02吞咽障碍的治疗1间接治疗策略1)Shaker训练法
对于环咽肌开放减少及舌骨上肌群肌肉力量弱的患者可以使用Shaker训练法。Shaker训练法能增加舌骨上肌肉强度来使舌骨喉复合体向前运动能力增强,增加促使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的力量,降低下咽腔内的压力,从而使食团通过食管上括约肌时的阻力减弱提高食团的转移,改善吞咽后食物残留与误吸。
Shaker训练法治疗环咽肌失迟缓有效率为63%,但是训练时要求患者者仰卧于床上,尽量抬高头但肩不能离开面,眼睛看足趾。头抬到最高位时保持60秒,做3次,每做完一次都有60秒的休息时间。
2)口面、下颌和舌的运动
下颌运动训练能够促进咀嚼功能,可采用被动和主动运动。口唇运动训练,让患者交替进行展唇和圆唇运动、鼓腮、紧闭口唇练习以及抿住压舌板等运动。
舌的运动训练分为舌的力量训练及舌的灵活性训练。可以采用:压舌板抗阻法、左右推纱布法、舌左右伸展运动和舌根后缩运动等。
3)导管球囊扩张术
导管球囊扩张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介入技术,其操作简单、损伤小。我国窦祖林教授等将导尿管率先应用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中,通过牵拉环咽肌、刺激脑干反射弧及大脑皮质控制系统,达到治疗作用。
4)感知觉刺激
感知觉刺激是吞咽治疗技术中常用的治疗手段。吞咽前在腭舌弓给予冰酸刺激,可以提高口咽对食团感知觉的敏感度,通过刺激脑干的激活系统,提高腭舌弓对食物的感知,能够改善咽期吞咽启动延迟的问题。
5)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这几年研究的热点内容,不少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脑的兴奋性诱导脑可塑性的改变,结合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的恢复有效,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与初步应用阶段,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
6)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nteritentoro-esophagealtubefeeding,IOE)
IOE属于间歇插管治疗技术中的一种,间歇性插管治疗技术是指进食时插管,非进食时拔除管道的一种进食代偿手段,也是一种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
间歇插管根据所经途径和置管终端位置的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四种:
1.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nteritentoro-esophagealtubefeeding,IOE)指置管的路径是经口腔,终端在食管的中上段,将流质食物注入食管内,待患者进食完毕后随即拔除喂养管。
2.间歇性经口至胃管饲
(intermittentoro-gastrictubefeeding,IOG)
指置管的路径是经口腔,终端在胃内,将流质食物直接注入胃内,待患者进食完毕后随即拔出喂养管。
3.间歇性经鼻至食管管饲
(intermittentnaso-esophagealtubefeeding,INE)
指置管的路径是经鼻腔,终端在食管的中上段,将流质食物注入食管内,待患者进食完毕后随即拔除喂养管。
4.间歇性经鼻至胃管饲
(intermittentnaso-gastrictubefeeding,ING)
指置管的路径是经鼻腔,终端在胃内,将流质食物直接注入胃内,待患者进食完毕后随即拔出喂养管。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的优势
1.IOE可使消化道保持正常的生理结构,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手法简单,安全。
2.食物经食管摄入,符合生理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摄取,大约15分钟,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机会少,最大化保留吞咽功能。
3.避免了持续胃管的并发症,如皮肤黏膜溃疡呃逆、反流等。
4.减少了吸入性肺炎、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5.无创。
6.与胃管及胃造瘘管比较更有优势的是能够进行吞咽训练,可以代替长期鼻饲管留置和胃造瘘。
2直接治疗策略1)食物性状调整
1、摄入液体的调整:根据吞咽造影检查结果,针对咽期启动延迟饮水呛咳的患者,可以加增稠剂将液体调稠,减少误吸和呛咳的机会。
2、食物质地调整:根据评估结果来选择食物质地,如软食、切碎的食物、爽滑的浓流质、稀流质等;
3、一口量的调整:选择利于患者食团形成、食团向咽腔推送以及顺利进入食管的一口量,一般进食一口量以5~20ml为宜。
2)特定吞咽方法
1、前低头位
早在年就已经提出通过前低头位姿势调整可以减少舌根与咽后壁的距离;会厌与咽后壁的距离以及会厌与杓状软骨的距离,从而增加吞咽的安全性。
2、转头
将头转向患侧,可以扭转咽部及关闭患侧咽部,所以食物可以由较正常的一侧流入。适用于单侧咽壁受损或单侧声带麻痹者,对于后者转头可以将患侧推向中线以增加闭合。
3、声门上吞咽
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过程中屏住呼吸,吞咽后迅速咳嗽。原理是:屏住呼吸使声门闭合,声门气压加大,吞咽时食团不易进入气管,吞咽后咳嗽可以清楚滞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
4、门德尔松手法
该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喉上抬减弱及环咽肌开放时长减少的病人。该法通过让患者吞咽感受喉上抬并且保持数秒,来增加喉上抬的高度与力量,可以增加环咽肌开放的时间与宽度,避免误吸。
好书推荐购买
声明:本平台致力于传播康复知识,分享康复干货,本平台注明文章来源的均为转载,转载仅为分享专业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听说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