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肠外科
2.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3.皮肤性病科
4.骨科
5.血管医学科
6.普通外科
7.肝胆胰外科
8.泌尿外科
9.肿瘤
10.血液内科
11.神经内科
12.医学影像(诊断、治疗)
13.心血管内科
14.急诊医学科
15.风湿免疫科
16.消化内科
17.内分泌科
胃肠外科
科室
职务
姓名
胃肠外科
院长、主要研究者
顾晋
胃肠外科
副院长、主要研究者
雷福明
顾晋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肠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际权威杂志CANCER,CLINICALCANCERRESEARCH、DISEASESOFTHECOLONRECTUM等发表SCI论文66篇。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余篇。曾获国家“”专项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工程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基金、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国家卫生部、国家教委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年获美国外科学院院士(FACS),年获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生命科学院研究员。作为国内大肠癌的知名专家,担任主持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版》的修订工作并作为专家组长主持规范的发布工作。年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年初获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AACR的activemember,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结直肠癌学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外科学会结直肠肛门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专家组长,北京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多次应邀赴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塞尔维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报告。作为组长单位协调研究者牵头“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用于预防性肠造口术后防粘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HPPA”等临床试验项目。雷福明医院副院长在胃肠肿瘤、复杂造口并发症、危重症患者治疗及肠内外营养技术方面近有30年临床经验,胃、结直肠的腔镜治疗经验丰厚。参与并主持国家、北京市、区级及社会科研项目。学术兼职:北京医师协会后腹膜肿瘤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员;北京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京津冀医师联盟协会会员;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和报告。研究团队
胃肠外科研究团队现有医护人员共47人,临床试验团队共20人,研究医生15人,研究护士4人,获得国家GCP证书共6人,取得院内GCP证书共41人,临床试验项目组成员均获得GCP证书,医院机构办公室组织的各项GCP相关培训,定期更新GCP证书及相关知识。病源病种
胃肠外科主要治疗的范围:胃肠肿瘤、炎性肠病、疝与腹壁疾病、腹部急症、肛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胃肠外科技术特色:腔镜微创治疗胃肠恶性肿瘤、胃肠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结肠癌、直肠癌、胃癌、后腹膜肿瘤等4级手术年例数例,结肠息肉、直肠息肉、十二指肠癌、甲状腺肿物、混合痔、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腹腔肿物、胆石症等手术年例数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科室
职务
姓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要研究者
向平超
主要研究者介绍
向平超
医院党委书记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室主任
I期临床试验中心主医院医院医政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内镜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培训指导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内镜与介入治疗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委员会常委、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人;。曾参与国家“八五”“九五”COPD科技攻关课题,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究课题、首发基金课题、北京市科委课题、北京市石景山区重点学科等多项课题;做为PI曾参与1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2篇,获得2项部级医学奖。研究团队
自年资格认定通过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多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形成了一支完整的人才队伍,包括PI,SUB-PI,科室质控员,档案管理员,研究医生,药物管理员,研究护士及助理研究者,各项临床试验均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并且多次参加各种级别及方向的培训班,共有40余人取得GCP证书。病源病种
以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慢阻肺、哮喘、肺部感染、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等常见病,医院周边居民,就诊依从性非常好。皮肤性病科
科室
职务
姓名
皮肤性病科
主要研究者
王海英
主要研究者介绍
王海英
主任医师
医院副院长
皮肤性病科主任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
皮肤科主要研究者
现任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皮肤性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专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专科委员,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专业评审专家,北京市石景山区红十字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石景山区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等。研究团队
皮肤性病科研究团队现有研究者1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1人,硕士4人,设有专门的药物管理员、质控员等,研究人员组成合理,分工明确,研究团队成员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均经过国家及院级GCP、相关法规、试验技术及相关SOP培训,熟悉并掌握GCP、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试验技术及相关SOP。病源病种
主要诊治真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及湿疹、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同时特设美容门诊,擅长面部年轻化的治疗,注射、激光等相关技术的操作。骨科科室
职务
姓名
骨科
主要研究者
关振鹏
主要研究者介绍
关振鹏医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主任医师目前主要从事风湿性疾病的外科治疗,重点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同时也开展人工肩、肘关节置换以及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头坏死早期保头治疗等保膝、保髋手术技术,目前每年完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余例,至今已完成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超过0例。主要科研方向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自体血液回输技术、骨科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相关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预防和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及处理原则、血友病性关节炎的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及具体技术的研究、抗菌人工关节假体的相关研究等。近年来有7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主要医学杂志上,在SCI收录的国际主要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年5月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TheLancet》上发表通讯文章,主编和参编了数部临床专著。年曾荣获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第4完成人;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第2完成人。目前已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两项:《PDCD5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表达及促进滑膜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项目号批准)、《重组PDCD5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已完成新疆自治区科技合作课题两项: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骨关节炎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状态与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骨关节炎患者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功能状态与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PDCD5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免疫调控作用》(项目批准);正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PDCD5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自噬过程调节机制的研究》(项目批准);正参与北京市科技委员会医药协同科技创新研究(科研)项目一项:《长期自身抗菌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研究和开发》。现兼任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咨询专家、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医学顾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关节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中国髋关节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骨科基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基础学组委员及髋关节外科学组委员、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关节结核与炎性关节病研究学组副组长、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执行编委、《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特邀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研究团队骨科研究团队现有医务人员共5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医师组共22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6人。护理组30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12人,护士12人。其中41人通过了院内GCP培训,并获得了证书。根据临床试验要求,科室设有主要研究者、研究者、研究护士、专门的药物管理员、质控员、资料管理员等,日常开展临床试验分工明确。研究医院组织的关于临床试验的相关培训,至少每3年更新一次GCP证书,保证科室研究团队成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临床试验最新法律法规。病源病种主要病源病种为创伤、关节、脊柱、运动医学等。(1)创伤方面,科室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目前肱骨、胫骨、股骨骨折、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已成为常态化手术。其他较为复杂的手术如踝关节Pilon骨折等也取得良好的疗效。熟练掌握了微创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PO技术)广泛治疗全身各部位骨折,避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在原有损伤的基础上遭到进一步破坏,增加了骨折的愈合率,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病患的痛苦。(2)关节方面,在关振鹏主任的带领下,关节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完成了数百例全膝关节置换、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胫骨高位截骨等手术,解决了膝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晚期股骨头坏死等病人的痛苦。另外髓心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不带血运骨移植术(微创手术)技术治疗早期、中期股骨头坏死,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对于膝关节假体松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假体周围骨折等,我科还完成了大量复杂的膝髋关节翻修手术。(3)脊柱方面,在原有的颈椎、腰椎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完成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颈腰椎退行性疾病、颈椎前路显微镜下减压椎间融合、老年性颈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开放融合手术、胸腰椎骨折微创内固定术及椎体成形术、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矫形内固定手术、椎体原发肿瘤的切除及内固定手术、腰椎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等,脊柱内镜和显微镜(微创)技术成为我科脊柱组的特色。(4)运动医学方面,开展了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等疾病的治疗,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内骨折、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滑膜炎、腘窝囊肿等疾病的治疗,获得非常好的疗效。血管医学科
科室
职务
姓名
血管医学科
主要研究者
王宏宇
主要研究者介绍
王宏宇
主任医师/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血管医学科主要研究者
现任医院副院长兼血管医学中心主任,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血管医学教研室主任,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医学》、北京大学《血管探秘》课程教研室主任,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兼职教授、心脏和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ChineseInternationalCongressofVascularMedicine,CCVM)主席,国际血管健康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VascularHealth,ISVH)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心脏和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脏和血管健康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学分会血管医学学组副组长,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医学出版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和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和养生堂特邀专家,《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通讯编委,《VascularHealthandRiskManagement》副主编,《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国内外多家专业杂志的编委。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首届北京大学“临床医疗奖”获得者,指导培养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10名。年5月当选为美国高血压学院院士(FellowofAmericanSocietyofHypertension,FASH)。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8月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博士学位,-医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就职于心血管内科工作。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和早期预防,血管疾病临床药物和介入诊治,血管生物学及其相关转化医学和人工智能心血管疾病辅助诊疗的研究工作。年作为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负责人,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组织制订了国际上第一个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并在全国推广实施,同年发起举办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学术年会并担任大会主席(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年起担任中美血管医学论坛中方主席,并将中国的血管病变早期预防经验介绍至欧美国家。年4月创建了我国第一家血管医学专业临床诊疗中心—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医院、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协作的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新模式。年和年分别主持我国针对血管健康管理与预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人群队列研究和多中心临床干预研究(BEST,NCT;EndoFIND,NCT)。年6月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国内医学院校中率先开设《血管医学》专业课程,年主持发布了中国《血管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年9月《血管探秘》课程正式作为北京大学公选课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年9月率先在我国倡导建立以“血管为中心”,预防、治疗、康复三位医院发展模式。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领衔成立了多学科参与的血管健康研究中心。目前已发表学术文章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0余篇。主编我国第一部血管医学领域专著《血管病学》和中国血管健康科普系列丛书(共8册),主编《血管病学》、主译《血管医学》等著作19余部。全军“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血管早期病变基础与临床”项目负责人,主持和负责北京市卫健委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卫生行业自主创新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可信强智能的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服务模式解决方案(YFC)”和教育部“智能化的血管医学教学辅助系统的研发”(A0)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团队血管医学科研究团队现有医护人员32人,临床试验团队共15人,研究医生11人,研究护士4人,获得国家GCP证书共6人,取得院内GCP证书共11人,临床试验项目组成员均获得GCP证书(近三年,定期更新)。病源病种诊疗群体包括血管早期结构和功能异常者,不稳定性心绞痛、脑动脉供血不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高血压、脑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静脉疾病和血管炎症等患者,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治疗手段包括指导饮食及运动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介入以及手术治疗。开展血管介入治疗工作,由王宏宇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李天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领衔,血管病变介入诊疗能够完成外周动脉的介入手术,包括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诊治,如髂动脉、股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此外科室成功开展动脉血栓疾病的Rotarex旋磨、药物洗脱外周球囊导管、下肢静脉曲张的腔内射频消融微创治疗等先进介入治疗技术;科室团队还进行颈总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窃血综合征、肾血管狭窄的诊治,腹主动脉、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还开展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局部静脉血栓抽吸、定向溶栓技术等。普通外科科室
职务
姓名
普通外科一病区
主要研究者
刘京山
主要研究者介绍
刘京山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肝胆疾病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外科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普通外科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管司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督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管司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普通外科内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研究团队普通外科一病区研究团队现有医务人员31人,共有医师14人,其中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5名,护理人员17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5名。所有在科医务人员均参加过GCP培训、相关SOP培训并获得证书。病源病种普通外科一病区常见病种为各种肝胆胰系统良恶性疾病,胃肠道常见疾病,甲状腺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痔,瘘,阑尾,疝等普外科常见疾病。肝胆胰外科
科室
职务
姓名
肝胆胰外科
主要研究者
冷建军
主要研究者介绍
冷建军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肝胆胰外科主任毕业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先后师承我国著名肝胆外科学家韩本立教授和董家鸿院士,并得到我国肝胆外科创始人、“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多年的亲切教诲,从事腹部外科临床30多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秉承精准医学理念,是我国肝胆外科新一代优秀继承人。研究团队肝胆胰外科研究团队现有医护人员20人,目前临床试验团队共16人,研究医生6人,研究护士10人,均经过药物临床试验相关培训并取得GCP证书,并定期更新。病源病种肝胆胰外科主要的病种为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肝囊肿;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性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胆管癌、胆管扩张症、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囊癌;脾肿瘤;门静脉高压症、脾亢等。泌尿外科
科室
职务
姓名
泌尿外科
主要研究者
李宁忱
主要研究者介绍
李宁忱科室主任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膀胱癌学组副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肿瘤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腹膜后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腔镜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委,《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编委,《美国临床肿瘤杂志(中文版)》编委。-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分篇主编。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肾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委。研究团队泌尿外科研究团队现有医生17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护士19人。均经过临床试验技术和GCP培训、相关SOP培训。病源病种常见病种涵盖泌尿系肿瘤、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尿失禁、泌尿系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等。肿瘤专业
科室
职务
姓名
肿瘤内科
主要研究者
王德林
乳腺疾病科
主要研究者
莫雪莉
骨肿瘤科
主要研究者
郭卫
1.肿瘤内科
(1)肿瘤内科主要研究者介绍
王德林主任医师肿瘤学硕士发表SCI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30多篇,获奖论文2片,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市级课题基金项目3项。年11月通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获得“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证书”,主持多项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参与医学专著编写2本。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学士,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学硕士,年参加医院临床工作,现年限25年。社会任职情况: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北京抗癌协会癌症及姑息治疗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治疗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理事、暨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全国疾病按诊断分类付(支)费》肿瘤专业临床专家。肿瘤内科研究团队
肿瘤科研究团队现有医生14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5人,学历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6人;科室现有护理人员29人。肿瘤内科病源病种肿瘤内科目前收治病种常见前12种依次为: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胰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
2.乳腺疾病科
(1)乳腺疾病科主要研究者介绍
莫雪莉乳腺疾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乳腺癌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乳腺病频道》编委、北京市妇女两癌筛查乳腺癌主诊医生。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CITYOFHOPE国立肿瘤中心进行肿瘤耐药机制相关研究工作2年。从事乳腺肿瘤临床工作30年,主要开展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化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尤其是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及复发转移病人的解救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乳腺疾病科研究团队
乳腺疾病科研究团队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硕士学历2名,博士学历2名,专业护士6名。由乳腺外科、乳腺肿瘤内科专业组成多学科团队。均参加GCP培训获得GCP证书并进行不断学习更新,形成了一支由PI、SUB-PI、研究护士、药物管理员、质控员等组成的分工明确、经验丰富、极富亲和力的队伍,对受试者定期开展健康宣教,长期追踪随访,培养了患者很好的依从性。
乳腺疾病科病源病种
乳腺疾病科病种涵盖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癌等在内的乳腺良恶性疾病,住院病人以乳腺癌患者为主,开展各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乳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
3骨肿瘤科
(1)骨肿瘤科主要研究者介绍
郭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骨肿瘤科主任担任国际保肢学会(ISOLS)前任主席,亚太地区骨肿瘤学会(AsiapacificMusculoskeletalTumorSociety)前任主席,国际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OncologyGroup)会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国际保肢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学交流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学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北京市骨科学会委员,北京市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北京市肿瘤学会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理事,北京市医师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委,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高级技术职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级技术职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学会外科分会常务理事。他同时为JBoneandJointSurg(JBJS)副主编(deputyeditor),ChineseMedical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JournalofOrthopaedicScience(日本骨科杂志)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杂志编委、中华骨与关节外科副主编、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副主编、国际骨科学杂志副主编、临床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常务编委、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杂志编委、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编委、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肩肘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骨伤杂志编委、《骨科》杂志副主编。主要牵头30余项临床试验及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有ApatinibforAdvancedOsteo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