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名贵珍稀但又不可或缺的药材,那就是动物药材。传统中医四大动物原料药:熊胆、麝香、牛黄、虎骨。
熊胆
熊胆被列为“四大珍宝动物药”之首,现存最早的入药记载是唐代《药性论》和《唐本草》。明代《本草纲目》载:“熊胆味苦、性寒、无毒,归肝胆心经,有退热、清心、平肝、利胆、溶石、明目、杀虫之功效,用于惊风抽搐,外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因功效神奇被称为“救命仙药”“药中黄金”。
熊胆的主要成分是熊去氧胆酸,熊胆的“胆”是指胆汁,即将胆汁制成熊胆粉以供药用,广泛用于治疗原发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结肠癌等疾病,效果显著,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更是功效独特。除这些常见的病症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熊胆具有清热解毒、抑菌抗炎、保肝护肝、利胆溶石、降脂降压、镇咳平喘、抗疲劳等多方面的药理功能。事实上,熊胆在治疗熬夜上火、口臭、解酒、恶疮、咽喉肿痛等症状方面也有明显疗效。
麝香
麝香源于麝科动物,即林麝、马麝或原麝等成熟雄体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分泌物,外有膜袋包裹,干燥后形成香料,古籍、药典对此多有记载。如《说文》中载:“麞,麞如小麋。脐有香。”《本草纲目》载:“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麝香是不可替代的名贵药材与高级香料,《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麝香入药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珍品。其浓郁的香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具有芳香开窍、镇痛安神、活血化瘀、解毒等作用,是治疗中风、脑炎的速效和特效药。《中国药典》中的种中成药都含有麝香成分,其中就包括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散、西黄丸、紫雪丹、大活络丹、苏合香丸、六神丸等国宝级中成药。
麝香分三等:一等生香,名遗香,乃麝自剔出者,然极难得,价同明珠;二等为射杀活麝获取,称脐香;三等为死后获取但“不堪入药”。
牛黄
牛黄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牛科动物牛肝脏的胆结石,通俗地讲就是牛(黄牛、牦牛、野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多生在10岁以上的老牛病体中,因长在不同部位分别称胆黄、管黄、肝黄。因为是牛的结石,属于牛生病后的病变物,因而天然牛黄数量极少而异常珍贵,价格远超黄金。
中医学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肿、尿毒症。
现在入药所用的多为人工合成的牛黄,即人为制造的牛胆炎症而形成的结石,其性能、功效与天然牛黄相似,已被广泛应用。
虎骨
历史上,虎骨曾为中药材之王,曾是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材之一。在中医看来,虎骨具有固肾益精、强筋健骨、益智延年、舒筋活血、祛风通络等特殊功效,且不同部位可治不同症状。如“止惊悸,疗恶疮鼠瘘,头骨尤良”;“虎骨通可用,凡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诸风,当用胫骨;腰背诸风,当用脊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虎骨有消炎、止痛、镇静、修复骨质、增强骨骼的作用。除了虎骨,其他部位都有药用功能。虎肉可补脾胃益壮骨,可治脾胃虚弱、恶心呕吐、疟疾等;虎鞭则可暖肾壮阳、益精补髓;虎胆可治小儿惊痫、疳痢及跌打损伤等。
天然虎骨已被禁止入药,但我国从年就开始研制人工虎骨和人工虎骨粉,在药理、毒理及安全性上与天然虎骨基本一致,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镇痛方面也有相同疗效。
动物入药是中国千年传统,也是中药精华所在,除了上述四大动物名药,鹿茸、蛤蚧、犀角、豹骨、燕窝等也属于名贵药材。人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应当和谐共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传承、发展中医药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珍稀动物资源。
推荐阅读
?他汀类药物知多少?
?抗组胺药物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哮喘患者冬日里如何锻炼
微药学之窗